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王安石笔下的春节景象热闹非凡,而这春节的起源,与元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且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,探寻那些关于元旦的有趣民间传说。
话说上古时期,有一神兽名曰“年”。它头长触角,尖牙利齿,目露凶光,凶猛异常。“年”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人们谈“年”色变,纷纷携家带口逃往深山,以避其祸。
这一年除夕,桃花村的人们正拖儿带女上山避难,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。只见他手拄拐杖,臂搭袋囊,银须飘逸,目若朗星,一身道骨仙风。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,有的收拾行装,有的牵牛赶羊,到处人喊马嘶,一片匆忙恐慌景象,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。
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并劝他快上山躲避“年”兽。那老人捋髯笑道:“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,我一定把‘年’兽撵走。”老婆婆惊目细看,见他鹤发童颜、精神矍铄,气宇不凡。但她仍然继续劝说,乞讨老人笑而不语。婆婆无奈,只好撇下家,上山避难去了。
半夜时分,“年”兽闯进村。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: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“年”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,随即狂叫着扑过去。将近门口时,院内突然传来“砰砰啪啪”的炸响声,“年”兽浑身战栗,再不敢往前凑了。
原来,“年”兽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。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“年”兽大惊失色,狼狈逃窜了。
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,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,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,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“啪啪”炸响,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。
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,纷纷换新衣戴新帽,到亲友家道喜问好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“年”兽的办法。
从此,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;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初一一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——春节,而春节的第一天,也就是正月初一,后来逐渐被称为元旦,成为新岁之首,寓意着新的开始、新的希望,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平安吉祥、阖家幸福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朝代不断更替,元旦的日期和庆祝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现在我国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第一天,开始过年,公历1月1日为元旦,为新年。
在汉武帝时期,元旦定在农历的正月初一,这一规定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。到了中华民国时期,为了与国际接轨,采用公历纪年,将公历的 1 月 1 日定为元旦,而农历正月初一则改称为春节。
在民间,元旦这一天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。除了沿袭传统的贴春联、挂年画、守岁、拜年等习俗外,不同地区还有着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。
在北方的一些地区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和面、剁馅、包饺子,忙得不亦乐乎。饺子形如元宝,人们在元旦吃饺子,寓意着新的一年招财进宝、吉祥如意。而且,在包饺子时,人们还会在其中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,谁要是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,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财源广进、好运连连。
南方的一些地方,则有吃汤圆的风俗。汤圆圆润甜美,象征着家庭团圆、幸福美满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,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,共同憧憬着新的一年。
在一些乡村,元旦这一天还会举行热闹的庙会。庙会上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有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,如精美的剪纸、栩栩如生的木雕、色彩斑斓的刺绣等,让人目不暇接,赞叹不已。还有杂耍艺人表演精彩绝伦的节目,如喷火、顶缸、走钢丝等,引得观众阵阵喝彩。孩子们则拿着零花钱,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,购买自己喜欢的小吃和玩具,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。
此外,舞龙舞狮也是元旦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,舞动着长龙和狮子,龙身蜿蜒起伏,狮头威风凛凛,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,走街串巷,为人们送上新年的祝福。那热闹的场景、欢快的节奏,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。
元旦,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好祈愿的节日,历经岁月的洗礼,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它是新的起点,是希望的曙光,让我们在这一天告别过去的烦恼与疲惫,怀揣着梦想与勇气,踏上新的征程,去追寻更加美好的未来!